大余县位于江西省西南端,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县接壤,是一个约为28万人口的边陲小县。大余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大余职校)是本县唯一一所公办职业高中。学校现有教职工77人,外聘专业教师4人,其中中、高级职称教师33人,在校学生1045人。学校创办于1958年,其前身是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余分校。
51年来,大余职校历经风雨走过了一条并不平坦的发展道路,校园历经了“三次搬迁,二次合并”,有过光荣,也有过遗憾。1992年和1995年,在江西省教育委䑘会组织的评审和䤍评中,被评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荣誉称号;1996年,在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的评审中,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荣誉称号,但在199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的“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复评过程中却名落孙山。2005年,顺利通过江西省教育厅专家委员会评审,入围“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曲折的发展道路并未让大余职校人退缩,相反,造就了大余职校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
如今的大余职校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指引下,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大职业教育的建校理念 ,奉行“服务县域经济建设,奉献社会全面进步”的办学宗旨,坚持“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齐步走”办学方针,围绕县委、县政府“对接珠三角,融入泛珠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为大余加工制造业中、初级技术人才的基地,成为大余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助推器,成为大余技工、技师的摇篮。
近几年,“招生难”成为县级中职学校面对的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为了学校的生存发展大计,更为了多造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每年暑期,学校都要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冒着酷暑走街串户,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向老
百姓宣传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努力多招学生。学校还积级与企业合作,开创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新培养模式。不仅为企业在职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还可以为农村困难家庭减轻生活负担,给贫困子弟提供一个学习技能的机会。6年来,学校与大余润致制衣厂,大余县超弦电子厂等11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培养了“半工半读”学生628人。为此,学校还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107所“半工半读”试点院校之一。
2004年,学校敏锐地洞察了县级职业高中的办学新形势和新方向,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级组织力量投入到短期培训工作中去。2004年,与南昌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挂牌成立了南昌大学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大余教学基地。之后,各类培训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在我校成立:大余县人事劳动局继续教育基地,大余县农民知识化(阳光工程)培训学校(后改为农村劳动转移培训基地),大余县人事劳动局公民职业化培训学校,大余县扶贫工程的“雨露计划”培训基地等。6年来,学校共培训各类人员10538人,年平均培训1756人,远远超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标准”1000人的培训指标,是“江西省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标准”600人培训指标的近3倍。
学校出色的短期培训工作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很大程度缓解了三大工业园区的用工难题,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学校先后被大余县、赣州市、国家教育部与全国成人教育学会评为“赣州市2005年度中等学校劳动实践场建设先进单位”,“大余县2005年度农民知识为工程“优秀培训基地”,“赣州市2005年度农民知识化工程‘十佳培训基地’”,“十一五(2006~2008)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基地”,“2007年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等。
短期培训的艰苦工作并没有让学校丝毫停止在学历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设和改革步伐。
在专业建设中,学校改造了烹饪和服装等几个传统专业,新建了数控应用技术等新专业,重点建设了计算机应用,幼师等几个优势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工作中,学校始终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紧跟劳动力市场需求,积级调整各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努力为社会培养有职业道德、文化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的人才。
近几年,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文明风采”和江西省、赣州市教育部门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节”的一些项目比赛中都取得了不斐的成绩。特别是2009年,我校在“赣州市第五届中等职业技能竞赛节”获个人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名,在“江西省第六届中等职业技能竞赛节”上获得个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五名,团体二等奖和团体三等奖各一个的历史最好成绩。
光荣与遗憾属于过去,今天的大余职校已整装出发,以饱满的热情,满怀希望地奔向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