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的位置: > 星火工程 > 新闻中心 > 老区新闻 >
从“火焰山”到“花果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长汀实践
时间:2024-06-18 15:30来源:未知

从“火焰山”到“花果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长汀实践

 

《中国老区建设》记者 田文玲

         福建长汀是一片浸染着无数革命先辈热血的红土地,但在长汀“红色”还有一个含义:这里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四周山岭皆是一片红色,树木很少看到,偶然也杂生着几株马尾松……不闻虫声,不见鼠迹,只有凄怆的静寂,永伴着被毁灭了的山灵。”“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闪耀着可怕的血光。”1941年,一位名叫张木匋的学者,记下了他所目睹的长汀县山林环境之恶劣。
         水土流失,在相当长时期内困扰着长汀人民。“山光、水浊、田瘦、人穷”道出了当年的困境。长汀县刘坑头村的钟海龙清楚地记得四十多年前的景象:“三天不下雨,庄稼要旱死;稍微下点雨,庄稼就淹死。”山光岭秃,草木不存,夏天阳光直射下,地表温度可达70多摄氏度。当地人称遍地荒山为“火焰山”。
       据1985年遥感监测数据,长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土地面积的31.5%。
      “红色”的长汀,期待着一场“绿色革命”。1983年,在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推动下,长汀县河田镇极强度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成为福建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省政府组织林业、水保、水利、农业等“八大家”部门,在河田镇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攻坚战。长汀由此开启了长达40多年的规模化水土流失治理。

▲2001年10月13日,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习近平在长汀水土保持科教园亲植香樟树

 

       21世纪初,在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关心指导下,长汀拉开了大规模治山治水、生态建设的序幕。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五次到长汀调研,其中两次是专程到长汀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他就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了9次重要指示批示,推动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向纵深推进。
       如今,汀江如练,千山叠翠。当年连片的“火焰山”成了“花果山”,长汀实现了从水土流失治理向生态系统修复,从生态系统修复进阶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迈进“绿富共赢”的新境界;实现了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典范,为全国生态建设树起了一面旗帜。
在总书记关心下
       秀美的生态画卷,浓缩着水土流失治理的历程,也映射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
       走进位于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的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一株香樟树壮实挺拔,枝繁叶茂。这棵24年前由习近平同志亲手种下的树,见证了长汀这片红土地的绿色奇迹,也寄托了习近平同志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建设的殷切期望。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能有今天的成效,离不开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倡导与大力推动。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亲自关心、指导和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1999年11月2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专程来到长汀。当了解到水土流失面积仍超过百万亩时,他对在场的干部语重心长地说:“长汀水土流失是‘瘌痢头’,是顽症,久治不愈。”“要锲而不舍、统筹规划,用八到十年时间,有所为,有所不为,完成流城治理目标。”
      2000年2月,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开展以长汀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被列为福建省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此后10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都列入省为民办实事项目,省级有关部门每年扶持长汀县1000万元资金用于水土流失治理。
      2004年,已调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仍心心念念长汀的水保工作,在给长汀人民回信中,他殷殷叮嘱: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以全面根治为目标,切实把这一工程抓紧抓实抓好,把长汀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生态县。
       历经十年攻坚,到2011年,长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万多亩,一座座荒山秃岭披上绿装。

▲长汀县万亩生态良田

 

         2011年12月10日,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下,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迎来了新的机遇: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对《人民日报》有关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报道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中央政策研究室牵头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长汀实地调研。一个月后,他又在中央调研组报送的《关于支持福建长汀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这是习近平同志对长汀人民的叮嘱和鞭策,长汀县再次掀起水土流失治理的高潮,进入了治理规模最大、监管力度最强、防治成效最好、惠及人口最多的一个时期。
        201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看望福建代表团全体代表时叮嘱:“要认真总结推广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加大治理力度、完善治理规划、掌握治理规律、创新治理举措,全面开展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一任接着一任,锲而不舍地抓下去,真正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
       治荒接力数十载,一任接着一任干,从赤岭童山到山河披绿,长汀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至2020年底,长汀全县水土流失率从2011年底的10.26%下降至6.78%。2021年7月,水利部将长汀列为全国5个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之一。
      “最忆曾经绿色梦,汀江白鹭约我行;喜看群山无穷碧,柳村再现还河田。”曾经长汀老水保人的梦想已变成现实。
敢教日月换新天
       治山治水久久为功,让长汀的荒山变绿、浊水变清。
       在数十年如一日与水土流失荒山作战中,长汀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诸多成功经验,并实践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
       长汀多策并举,系统保护修复。种草植树覆绿固土,推进汀江流域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养山涵水增加生物多样性,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施肥改造“老头松”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接续攻坚、党政同责,长汀县、乡、村三级书记层层抓落实,31项相关指标列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尽锐出战,全县先后抽调400多名干部充实到水土流失治理一线。
        如今的长汀,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嬗变。从最初的封山育林到后来的“以电代燃”,从实施河长制、林长制到整体推进生态县建设的一揽子措施,长汀人尊重自然规律,收起斧头,扛起锄头,以高度的生态自觉、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复绿”“护绿”,终于换来了今天的绿水青山,创造了绿满汀江的生态奇迹。在这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草根英雄。
        党的十九大党代表、1997年当选南坑村支书的沈腾香引进厦门树王银杏有限公司发展银杏产业,种植了2309亩银杏,实施了“山、水、田、园、路、房”建设,把“难坑”打造成“富谷”。
       三洲镇三洲村黄金养是福建省劳模。1999年,他主动要求治山,带领村民承包了一片约300亩的崩山(水土流失造成的崩坍山地),种植杨梅。现在,除了900亩杨梅外,黄金养还种了200多亩茶叶。放眼望去,漫山苍翠,郁郁葱葱。
       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之一的马雪梅是从山东青岛嫁到长汀濯田镇莲湖村的。她承包了198亩山地,种树治荒。“苗刚种下去,一场小雨,就冲出一道道沟壑,苗和钱全打了水漂。”马雪梅哭得伤心。但她不服输,眼泪未干,她又借钱买苗买肥,一担担农家肥挑上山,一筐筐新土填树穴,一点点向技术人员讨教。终于,板栗树活了,开始挂果了。马雪梅也笑了:“看到满山绿起来,心里头真痛快!”
      “山是秃头山,水是黄泥水。山上转一圈,找不到一棵像样的树。这鸡怎么养?”河田镇芦竹村蓝晓红回想起15年前刚开始养鸡时的场景。树一棵一棵栽,绿一寸一寸长。十余载光阴,荒山变绿洲。草丰林茂的生态鸡场,去年出栏肉鸡10多万羽、鸡苗200多万羽,产值超过1200万元。
      红土地上的“绿色使者”刘静美、种兰花能人廖炎士……一年年与荒山抗衡,这些长汀的“愚公”,用大半生精力,把荒山变成“绿色银行”。
      如今在长汀,人们还在忙碌着:已经卸任的沈腾香觉得村里的草莓种植面积还能再扩大,黄老汉正大规模种植苗木,马大姐在山上新种了7000多棵脐橙苗……
       如今,一大批“绿二代”“绿三代”放弃城里的生活,返回家乡,继承了父辈的“绿色事业”,把新理念新技术带进水稻田里、板栗林中、油茶山上。
       “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曾经的浊水荒山既是生态短板,也是发展短板。“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长汀人,不仅用绿色赶跑了贫困,还阔步走上了绿富共赢的新征程。
养了金鸡、生了金蛋
      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得知长汀已成绿洲般的美丽家园,动情地说:“我给大家讲,给生态投了钱,看似不像开发建设一样养鸡生蛋,但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
     诚如斯言,水土流失治理,既是为了改善生态,也是为了改善民生。多年来,长汀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一手抓治理,一手抓发展,在平衡协调发展中,做足生态种养、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文章。从果树到油茶,从花卉苗木到中草药种植,从竹木加工到生态旅游,随着生态环境的恢复向好,长汀的生态经济也蓬勃发展起来。
     十几年来,一棵棵树苗活下来,一座座山头绿起来,森林保住了水土,也汇聚了财富。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一个个绿色富民产业拔节成长,过去连生态都没有的地方,现在却能靠生态赚钱了。长汀人久久为功,换来了绿水青山,鼓起了腰包钱包。

▲三洲镇丘坊村清洁型生态小流域

 

       河田镇南塘万亩良田示范基地,沃野平畴、阡陌纵横。昔日的水土流失区,如今是龙岩市连片面积最大的农垦区。得益于水土流失治理和机械化耕作,基地水稻亩产在1000斤左右。

      策武镇南坑村,过去“山上没资源,人均八分田,砍柴卖草换油盐,养一头猪等过年”。如今,通过发展百合、草莓种植等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南坑由以前的“难坑”变成“富坑”,成为远近闻名的“闽西银杏第一村”和全国文明村。

       河田镇窑下村车田寨,曾在一线城市做网络工程师的曾宪富,返乡办起生态农庄。他种植黄花远志,搭配河田鸡的“药膳鸡”一上线就热卖。他建房车营地、乡间别墅,让城里人归隐山水田园。

       老百姓靠山吃山,以前越吃越苦,现在越吃越香。2012年以来,长汀引导农民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花卉经济等生态农业,全县78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22家家庭农场吃上了“生态饭”。

      昔日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如今已实现生态家园的目标。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景区、特色产品变商品。
      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内,碧涧映红叶,青林缀白云。岸上绿树繁花,水面烟波浩渺,几只黑天鹅映衬出水面的灵动与静谧……这座建于当年水土流失重灾区的国家湿地公园,自2014年11月开园以来,加上周边1万多亩的优质杨梅基地和古村落等景点,每年都能吸引游客30万人次左右,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森林体验基地、森林步道、森林康养等生态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汀江源头龙门风景区、庵杰—新桥汀江十里生态画廊、策武镇南坑美丽乡村示范园、河田镇水土保持科教园、三洲镇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景区,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旅游观光路线,2023年长汀县接待生态旅游游客100万人次,产值11.66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治理好了,经济发展也会有了更多的活力,在长汀,这一点已经变成了现实。
       绿水青山吸引了高质量的产业落户长汀。医疗器械、纺织服装、文旅康养等新兴主导产业来了。康博医疗器械公司是第一个进驻长汀县医疗器械产业园的企业。负责人曾宪星说,落户长汀看中的就是长汀的生态。做防护服和引流导管,无菌车间最讲究的是空气质量。目前,入驻医疗器械产业园的企业已有数十家。
      如今的长汀,空气质量指数常年维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全县18个乡镇交接断面全年综合水质达标率为100%。长汀已连续6年荣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一块块国家级“生态招牌”接踵而来,水土保持的“长汀经验”外溢效应不断显现。2021年10月,《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修复典案例,在大会主题论坛上推广应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青山正回馈滋养着长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长汀正在绿富共赢的路上稳步前行。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所有:星火工程办公室  闽ICP备2021010331号-2